第十四届高等学校英语教育及教学法研讨会成功举办

2022年09月23日

2023年5月12—14日,由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大连外国语大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和《中国外语》编辑部联合主办的“第十四届高等学校英语教育及教学法研讨会”在大连成功举办。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委员、湖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蒋洪新,大连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王伟辰,高等教育出版社总编辑谭方正,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严明,委员常俊跃等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围绕外语学科内涵提升和多元发展、中国式现代化视角下的区域国别研究、英语类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国际传播体系建构与国际化人才培养等主题展开研讨,共谋英语专业守正创新的发展之路,推进英语专业高质量发展。

开幕式

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委员 蒋洪新

 

蒋洪新首先代表教育部英指委对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祝贺。蒋洪新指出,当前我们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英语专业在促进中华文明和世界多元文明开放交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和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等方面发挥着桥梁纽带作用。大学的使命和外语教学的根本在于培养人才。对此,蒋洪新提出三点建议:一是集中力量培养高素质拔尖人才。高校要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持续推进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的建设,继续打造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金课”。二是主动融入新技术,革新教学内容。三是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蒋洪新表示,要结合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要求,不断推动英语专业为国家战略服务,为各地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大连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  王伟辰
王伟辰代表大连外国语大学对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欢迎,对本次研讨会的顺利召开表示祝贺。王伟辰指出,大连外国语大学积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及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着力提升学术研究能力与社会服务质量,立足东北亚地区,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建设了一批具有“大外”特色的新型智库,产出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科研团队。新形势下,英语教育面临新的挑战,需要进一步加强理论与实践研究。王伟辰表示,大连外国语大学愿同大家一道,深入贯彻落实习总书记讲话精神,贯彻落实教育部党组对高校外语人才培养要求,主动适应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需要,助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加大英语教育教学改革力度,在“新文科”建设中承担新使命,展现新担当。
主题讲话
高校区域国别研究与中国式现代化 
高等教育出版社总编辑  谭方正
谭方正首先对教育部英指委、大连外国语大学及各位专家学者长期以来对高教社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表示感谢。随后,谭方正围绕“高校区域国别研究与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主题,分析了加强高校区域国别研究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必要性,梳理了区域国别研究从外语类学科方向之一到新兴交叉领域一级学科的发展历程及其鲜明的时代特征。谭方正指出,外语作为跨文化交流的桥梁,在增进中外文明交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高校外语院系应进一步提高站位,强化学科育人的使命担当,主动聚焦服务国家需求,在新时代区域国别研究的新征程上作出更大贡献。谭方正表示,作为教育出版的国家队主力军,高教社将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高等教育传统学科和新兴学科领域,用心打造更多培根铸魂、启智增慧、适应时代要求的精品教材,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外语教育教学体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断贡献力量。
主题报告
主题报告1关于新时代普通高校外语类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若干思考
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严明
严明在报告中提出,聚焦人才培养、全面振兴本科教育、做强一流专业、培养一流人才已经在高等学校形成广泛共识。报告立足外语类专业自身发展特点,从一流专业建设的时代背景、切入点、落脚点、一流专业建设的重要环节——学习评价及黑龙江大学外语类一流专业的建设实践等五个层面,阐释了外语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历史使命和扎实推进专业内涵建设与发展的迫切需求。报告围绕落实“新文科”建设要求、强化“金课”建设、加强学习评价、重视课程思政、提高专业治理能力等多个关键问题,对如何建设紧扣时代脉搏、满足新时代外语教育人才培养要求的一流专业进行深入思考,指明了外语类一流专业建设的有效路径。严明表示,外语类专业要认真梳理和总结办学规律,明确建设方向和目标,主动担当,主动作为,切实发挥院长、系主任、专业负责人的主体责任,在专业建设各项工作中下真功夫、硬功夫、实功夫。
主题报告2明确培养目标,三个维度发力——对外语专业培养国际传播能力的思考与实践
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  常俊跃
常俊跃在报告中指出,外语专业培养国际传播人才有赖于明确的方向引导及外语表达能力、中外理解能力、传播实践能力的系统培养。但诸多高校外语专业教育存在培养目标不够明确、内容与语言割裂、课程设置单一、机械训练过多、传播训练不足等问题,培养的学生对中外了解不够,认识理解不深,难以有效开展国际传播工作。报告提出“明目标、固基础、通中外、强实践”的观点,倡导外语专业教育要变革教育理念,改革课程体系,开发全新教材,改进教学方法,强化实践训练,以培养外语专业学生良好的国际传播能力,助力国家和地方有效开展国际传播工作。
主题报告3语言智能的演进与“新文科”建设
北京大学  苏祺
苏祺首先介绍了以ChatGPT为代表的语言智能系统及其关键技术和基本原理,并展示了ChatGPT在语言理解、智能写作、语法改错、语言翻译和口语练习等任务上的能力。随后对语言智能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潜能,特别是在外语学科中的应用场景进行了讨论。苏祺认为,语言智能技术能够有效赋能教师教学、学习过程、教育评价、学业辅导等全过程。在“新文科”建设方面,语言智能系统能够充当学科之间的“粘合剂”,有效拉近学科距离,促进跨学科视野和思维方式的转变。然而,使用者也需了解当前语言智能系统在数据偏见、数据质量、伦理道德等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和局限。因此,要积极发挥教师在语言智能工具使用中的引导作用,强化伦理道德教育和监管,敦促和启发使用者保持谨慎与批判性思维,确保语言智能工具成为思维的延伸,促进知识的创造性建构与转化。
专题研讨
1
课程教学改革 
发言1英语语音学习中发现问题、建构重组、有效输出能力的培养与提升——英语语音教学目标与路径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王桂珍
王桂珍在发言中提到,语音教学在外语教学中的基础性地位毋庸置疑,因此,不断探索改进高校英语语音教学的路径一直是一线教学人员的教研课题。王桂珍指出,在二语语音学习过程的输入、吸收和输出三个部分中,输入和吸收是指认知和学习的过程,但二语语音的习得效率不仅需要高质量的输入,更取决于受输出驱动的学习过程。王桂珍结合《英语语音教程》(第三版)的编写理念与特色,指出语音教学需要加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帮助学生全面审视自身的英语语音现状,发现不足之处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认识到英语语音学习绝非仅仅练习发音,掌握英语语音有助于提高英语听力解码能力与口语表达的流利程度。二是科学地选择与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根据教师所提供的教学信息,发现并主动建构系统的语音知识。三是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辅以信息化手段,有助于提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形成有效的语音学习方法。四是运用交际教学法和输出驱动导向,激励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并运用到语言实践中。
发言2英语专业视听说教学的守正创新
华东师范大学  张锷
张锷在发言中首先提出了一个听力教学最基本的问题: “Why is listening difficult? ”只有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张锷从message, delivery, listener和environment四个维度探讨了听力教学中的障碍,明确了听力课堂教学的目标是尽最大可能帮助学生克服这些障碍,在提升语言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最终成为能讲好中国故事的跨文化交际人才。张锷以《英语听力教程》(第四版)为例,阐述了英语视听说教学需要强调的四个方面:一是教材的语料必须丰富,以帮助学生适应不同的口音。二是学生的听力基础参差不齐,因材施教的分层教学势在必行。三是运用学生主导的教学方式,激活学生的思辨能力。四是螺旋上升式规划教学主题。张锷认为,外语教学要努力探索全人教育的理念,在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通过有感而发形成的思辨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
发言3“英美诗歌名篇选读”一流课程内涵建设与实践探索
北京联合大学  黄宗英
黄宗英以“英美诗歌名篇选读”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为例,从课堂教学、教学研究、教材建设、课程建设和团队建设五个维度,回顾了该课程建设的发展历程,阐述了守正创新的建设内涵。黄宗英认为,课堂教学是教师的立身立命之本,要不断挖掘课程内涵,不断探索新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最优质的教育教学成果;教师需要了解国家教育教学战略规划,研究和制订具体的课程建设计划,严格教学规范,千锤百炼,持之以恒,方可水到渠成;要重视教材建设,因为教材是课程的基石和标识,是课程建设的最新学术成果;要学习和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利用互联网教学平台,优势互补,积极探索混合式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根铸魂,追求卓越;课程团队需要加强课程基础理论研究,夯实科研基础,发挥科研引领作用,从教学中发现科学问题,在科学研究中解决教学问题。
2
课程思政建设
发言1外语课程思政实践中的迷思与反思
黄冈师范学院  岑海兵
岑海兵结合高教社组织的“高等学校(本科)外语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征集与交流活动”中的相关案例,从教学理念、教学组织、教师素养等三个方面指出了外语课程思政实践中的一些误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进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做法:要落实课程思政目标,必须充分理解各级文件和标准对课程思政的要求;教学设计上要厘清课程目标,挖掘思政元素;要遵循教学原则,才能有效实施课程思政;要提升教师素养,加强教学组织,实现协同思政。
发言2内容语言融合教育理念指导下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实践路径探究——以大连外国语大学英语专业为例
大连外国语大学  吕春媚
吕春媚以大连外国语大学英语专业为例,介绍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总体设计思路和实践路径。在内容语言融合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大连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以专业建设为核心,探索专业课程与立德树人的深度融合;以教材建设为抓手,提升教材的思政育人价值;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发挥课堂育人阵地的作用;以课外实践为特色,巩固课程思政建设成效;以党建工作为引领,推动思政教育守正创新,不断探索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新路径。
发言3以赛促教,以赛促研——课程思政教学竞赛助力教研提升
怀化学院  黄元军
黄元军结合自身参赛经历分享了对课程思政教学竞赛的认识与实践。发言首先追溯背景,阐述了课程思政教学竞赛的诞生及演变历程。黄元军认为,在宏观层面,课程思政教学竞赛推动了顶层设计理论落地、营造了新时代课程思政的良好氛围、促进了新时代教育教学范式变革;在微观层面,课程思政教学竞赛对教师个人成长、教研水平提升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黄元军阐述了“语言教学+思政”外语教学范式的内涵,并以参加课程思政教学竞赛与日常教学设计的案例分析,呈现了课程思政教学竞赛对教师教学和科研能力提升的作用。
主题报告
主题报告4“做精一门课,弥合两张皮”:教学与研究一体化教师发展路径
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  张文忠
张文忠针对我国高校外语教育实践存在的教学与研究“两张皮”的现象,以及高度关联的教学效果偏低、专业发展路径不清、效果不佳等外语教师发展瓶颈和难题,在观察总结外语界学者和教学团队成功范例基础上,主张以“外语教学与研究一体化”为原则,通过“做精一门课”来“弥合两张皮”,解决发展“大难题”。张文忠以“教学科研一体化外语教学研究虚拟教研室”核心团队开展研究性教学、师生共同发展的改革创新实践为例,展示了教学与研究一体化改革创新的成果,为高校外语教师教学改革发展提供了路径参考和可复制经验。
主题报告5期刊建设视角下的英语专业学科与教师发展
《中国外语》副主编  常少华
常少华以“服务英语专业建设与教师发展,建设高质量外语学术期刊”为主题,阐述了在新时代语言学期刊如何坚守初心、引领创新和支持青年学者成长。《中国外语》坚持服务国家发展需求和外语学科建设的办刊导向,鼓励本土原创理论和学科交叉研究,形成了特色化的发展路径,重点建设了中国特色大国外语教育理论与实践、国家形象建构与国际传播、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等系列专题;在助力教师发展和青年学者成长方面,《中国外语》推出了系列举措,以充分发挥语言学期刊在新时代英语专业建设和教师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闭幕总结
高等教育出版社外语出版事业部主任  肖琼
肖琼对教育部英指委、大连外国语大学及各位专家学者表示衷心感谢。肖琼指出,本届研讨会内容丰富,理论与实践兼顾,积极回应了英语专业教学实践中的热点和难点,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构建好对外话语体系搭建了交流平台。肖琼表示,高教社作为教育部的直属单位,教育出版的国家队主力军,将秉持用心、精心、细心和耐心的“高教社外语模式”,在教材建设、课程建设、教学资源建设及学术引领等方面,全面致力于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助力英语专业的高质量发展。
主持人

研讨会各环节分别由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常俊跃、罗卫华,大连外国语大学刘风光,东北大学王勃然,山西大学张耀平,《外语与外语教学》编辑部邓耀臣和高等教育出版社谢森主持。

常俊跃
罗卫华
刘风光
王勃然
张耀平
邓耀臣

谢森